幼儿园语言活动教案(最新4篇)

2023-10-08 11:06

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,经常需要准备教案。借助教案,可以提高教学质量,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。教案应该如何写?以下是大家敬爱小编分享的幼儿园语言活动教案(最新4篇)。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和帮助,请分享给您最好的朋友。

幼儿园语言活动教案第1部分

1.活动目标

1。帮助孩子理解儿歌的内容,感受儿歌中表达的天真童趣。

2。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孩子熟悉儿歌中段的内容。

3。启发幼儿尝试根据自己使用的不同碗、筷子、饭菜等的名称来替换儿歌中的原词,模仿儿歌,发挥想象力。

2。活动准备

(1)材料准备

1。操作卡《逗蚂蚁》,电视电影屏幕展示架。

2。准备不同材质的碗和筷子。

3。带有汉字的蚂蚁头饰。 (人数与孩子人数相同)

(2)知识和经验准备

1。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。

2。了解不同材质的餐具。

3。熟悉常吃的饭菜名称。

3。活动流程

(1) 欣赏儿歌

1。引导孩子回忆观察蚂蚁的场景,并告诉孩子:“老师今天要给孩子们背一首儿歌,名叫《逗蚂蚁》。”

2。老师朗诵儿歌时,要注意问答部分的发音变化。朗诵时应有节奏。

3。出示图片,老师操作并询问:

①孩子为什么叫蚂蚁?

②孩子们给蚂蚁吃什么?吃什么?用什么筷子?用什么碗?

③蚂蚁吃完了吗?怎么吃?

④ 蚂蚁为什么走得那么开心?

⑤你有请过蚂蚁吃饭吗?吃什么?

⑥如果你请一只蚂蚁吃饭,你想让它吃什么?用什么筷子?用什么碗?

4。孩子们学习背诵儿歌1-2遍。背诵时,老师把孩子们分成两部分,分别朗读问题和答案部分,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。

(2)模仿儿歌

1。准备不同质地的碗和筷子。

2。组织幼儿讨论:“如果请蚂蚁吃饭,它们会吃什么?用什么筷子?用什么碗?”启发孩子思考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。

3。展示各种材质的碗、筷子,如陶瓷碗、塑料碗、木筷子、竹筷子、大象筷子等。老师模仿儿歌中间四句进行示范:“什么米?白米。什么”菜?炒菠菜。什么筷子?塑料筷子。什么碗?陶瓷碗。”

4。孩子们模仿儿歌,然后让有能力的孩子在全组面前背诵4句自编儿歌。

5。孩子们可以自由模仿儿歌,将4个精彩的句子组合成一首新的儿歌。

4。渗透各个领域

美术:画蚂蚁、剪蚂蚁,加深孩子对儿歌的理解。学唱蚂蚁,充分感受这段文字中的纯真与欢乐。

科学:了解蚂蚁的外貌和习性。

5。渗透到生活中

在日常生活中,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模仿儿歌。

6。环境渗透

制作蚂蚁指套供孩子日常使用。

7。在家庭中的渗透

请家长大声朗读这首儿歌,让孩子们充分体验童年的纯真与快乐。

8。活动评价

项目

目标达成程度

内容适宜性

活动设计水平有趣

孩子的“三性”表情

有问题

等级

幼儿模仿的儿歌比较简单。

评论

注:良:100%-80%,中:79%-60%,差:60%以下。

幼儿园语言活动教案第2部分

1.活动目标

1。让孩子们能够顺序、连贯地讲述孩子们用各种方法拿球的故事。

2。引导孩子学会用更准确的词语来表达拿球的各种动作,如:拿、夹、推、浮等。

3。引导孩子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,告诉他们自己独特的好方法,培养孩子的原创性。

2。活动准备

(1)材料准备

1。有大树和洞的草背景图片。活动教具:4名儿童和橡皮球。

2。另一张草背景图,内容与上面相同。操作教具:球,一个孩子手里拿着钳子,一个拿着竹竿,一个拿着铲子,另一个拿着水桶。

(二)知识和经验准备 对“浮力”进行了简单的实际尝试。

3。活动流程

(1)教师引导幼儿看图画。

1。师:出示第一张背景图,然后问:“小朋友们,请看这里是哪里?草地上有什么?”询问告诉你,大树下有一个又深又窄的洞。

2。展示 4 个孩子,给他们起名字,给他们看一张图片教具和一个球。老师操作教具,问:“草地上,红红、蓝蓝、明明和宝宝在玩什么游戏?接下来发生了什么?” ”

3。显示第二张背景图片并使用“红色”将手伸入洞中接球。老师:“球去哪儿了?红红做了什么?她把球拿出来了吗?我们该怎么办?”

4。展示孩子们拿着各种工具。 ① 帮助幼儿观察图中幼儿手中的各种工具。 ② 让孩子告诉你图中的孩子用什么方法把球从洞里拿出来。

(2) 孩子们利用新的经历来讲故事。

1。老师:你们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帮红红、兰兰、明明把球拿出来吗? (鼓励孩子大胆想象,想出独特的解决方案)学习老师的方法并告诉大家。说话请注意:

①孩子捡球时发生了什么?

②谁用什么方法把球从洞里拿出来?

③结果如何?需要更完整、更连贯的叙述。在讲述过程中,老师不断帮助孩子们正确使用动词和操作活动教具。

2。师:刚才你们帮助图中的小朋友想出了各种拿球的好方法。你真有能力。但如果洞很深,钳子又不够长,如果用钩子,钩子就会把球弄断。球是圆的,很难取出来。请您告诉我哪种方法去除球最好、简单、快捷?让孩子讲述一个关于如何打水和获得橡皮球的完整故事。

4。渗透各个领域

科学:科学区布置了材料:几个“陷阱”,橡皮球、玻璃球、塑料球、钢球、泡沫球。让孩子们在科普区讨论:“不同材质的球能在水里浮起来吗?” ?哪些有效?哪些没有?为什么?你能想到什么方法把‘陷阱’里的玻璃球和钢球去掉呢?”

5。渗透到生活中

教育幼儿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开动脑筋,想办法克服和解决。

6。环境渗透

环保墙壁装饰:拯救鸟类。

7。在家庭中的渗透

家长和孩子一起玩智力游戏“脑筋急转弯”。

8。活动评价

项目:

目标达成程度:

内容适当性:

活动设计趣味程度:

孩子的“三性”表情:

问题:

等级:良、中、差(良:100%-80%,中:79%-60%,差:60%以下。)

幼儿园语言活动教案第3部分

目标:

1。学习和理解儿歌的内容,感受其中所表达的童趣。

2。体验角色表演的乐趣。

3。尝试用合适的单词代替儿歌中的饭菜名称,发挥你的创造力。

准备:

活动前,孩子们做了几盘黄米饭和炒菜、一双竹筷、2到3张蚂蚁卡、一块黑板。

过程:

1。产生兴趣

1。猜测。

老师:小朋友们,今天我们要请一位嘉宾一起做一个游戏(慢慢地打开黑板上的纸帘,露出蚂蚁的触手和上半个头)。猜猜是谁?

(孩子们猜测后,老师展示了整张蚂蚁卡。)

小:是一只蚂蚁。

(采用猜测的形式,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,集中注意力。同时,循序渐进的方法可以引导孩子猜测一个方向,避免走神。)

2。喊。

老师:书包 www.kuliqiang.com 举例 谁能把蚂蚁叫到你身边?

小杨:小蚂蚁!小蚂蚁!

小蚂蚁:来吧,小蚂蚁,我们有很多孩子。

(老师扮演蚂蚁,边走边摇头,却不肯走到孩子身边。)

老师:蚂蚁不肯过来。我们得想办法逗弄它,引诱它过来。

3。玩得开心。

老师:怎样喊才能吸引蚂蚁呢?

杨:蚂蚁来了。

老师:你在逗它什么?

幼:蚂蚁蚂蚁,我送你一个汽车玩具/蚂蚁蚂蚁,我带你去春游/蚂蚁蚂蚁,我有一本好书/蚂蚁蚂蚁,我送你巧克力......

老师:我们一起来试试吧。 (大家一起挥手喊道:“来吧,蚂蚁们,来吧,我给你……”)

(老师设计了游戏情境“搞笑蚂蚁”,可以引导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,理解儿歌内容,熟悉儿歌“蚂蚁来啦”的句型。)

2。在游戏中学习儿歌

1。逗弄蚂蚁。

老师:嘿嘿。今天早上我们做了什么?

年轻:黄米饭/炒蔬菜。

老师:把它们拿出来逗蚂蚁。

(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摆出“黄米饭”、“炒菜”和竹筷,引导孩子们再次逗蚂蚁。)

杨:蚂蚁来了。

师父(扮蚂蚁摇头):那你不来就不来。

小弟:来吃饭,快来吃饭。

师父(扮演蚂蚁):什么食物?

年轻:黄米。

老师:什么菜?

年轻:炒蔬菜。

老师:什么筷子?

幼:竹筷子。

老师(装成蚂蚁,来到餐桌上闻一闻,吃得香喷喷的,皱着眉头):吃不完怎么办?

年轻:退后一步。

老师:你为什么要回去?

年轻:留着以后/留给你妹妹/留给你父母/留给你祖父母......

老师:蚂蚁有好吃的东西能想到别人,真是太好了。当我想到更多的蚂蚁能够吃到美味的黄米饭和炒菜时,它动起来会是什么感觉?

少:快乐/快乐。

(老师一边做着蚂蚁搬东西的动作,一边说:“哼哟哼哟,你搬得很开心。”)

老师:为什么蚂蚁搬米时会发出嗡嗡声?

幼:动作大/力气小/蚂蚁变大了一点,所以很困难。

老师:它一次能装多少米?为什么?

年轻:两粒/一粒。

老师:蚂蚁那么小,没有米粒那么大。一次移动一粒谷物非常困难,因此它们移动得非常缓慢。让我们一起做“哼哼哼,快乐动起来”的动作吧。

(在这个环节,老师抓住了儿歌中的“哼哟哼哟”这句话,启发孩子们分别联想“哼哟哼哟”和“快乐地动起来”,达到了两个目的:一是加深了一是让孩子们对蚂蚁体型小、力量大的印象;二是起到共情作用,让孩子们明白与他人分享美好的事物是快乐的。)

老师(黑板上又出示了一张蚂蚁卡):又来了一只蚂蚁,我们再逗它一下。 (孩子们又逗蚂蚁了,老师假装成蚂蚁和孩子们互动:来来来,蚂蚁们,快来吃饭吧……)

(给孩子逗蚂蚁的过程,就是熟悉儿歌内容的过程,非常有趣,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。老师扮演蚂蚁,可以帮助孩子更快进入游戏情境,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对话和表演的过程中。儿歌的乐趣,熟悉儿歌的句型。)

2。学习儿歌并进行表演游戏。

(1)学儿歌。

(老师背诵儿歌,充分呈现儿歌的问答句,加深孩子的印象。)

老师:小朋友们请告诉我。 (孩子们在老师的提示下背诵几遍儿歌。老师提醒孩子们添加挥手、闻、吃等动作,并提醒孩子区分问题和答案,帮助孩子准确理解儿歌内容。)

(2) 游戏。

玩法:首先,请两个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扮演蚂蚁,一起躲到“洞”里,让其他小朋友来逗蚂蚁。大家喊第一句“来吧,蚂蚁,来来来,蚂蚁”,蚂蚁说“耶”,大家喊第二句,“快来吃。”蚂蚁问:什么米?大家答道:黄米。蚂蚁问:什么菜?大家答道:炒菜。蚂蚁问:什么筷子?大家都回答:“竹筷子。”然后蚂蚁慢慢地跑出来,来到桌子前闻一闻才吃。吃完后,蚂蚁说:“我不能吃。” ”大家都说:“退吧。于是,蚂蚁一边搬着“黄米”(一粒一粒)一边喊着“哼哟哼哟,搬家快乐”。第二个游戏,一组孩子制作蚂蚁,其他孩子一边玩蚂蚁,一边唱儿歌。第三个游戏,所有的孩子都扮演蚂蚁,老师戏弄蚂蚁。

(小班孩子年龄小,更容易进入游戏情境,但主动性往往不够,所以老师的参与不仅仅是示范,更能帮助孩子开始游戏,体验游戏的乐趣。 )

3。替换儿歌里的饭菜名称

1。师:想一想,如果我们要再请蚂蚁做客,我们还可以准备什么饭菜呢?

年轻:红豆/蛋炒饭/扬州炒饭/白米/黑米粥...

年轻:炒菠菜/红烧肉...

(老师引导孩子将新的餐食名称融入儿歌中,大家一起朗读。)

2。师:孩子们回家后可以编新的儿歌,和父母一起玩这个游戏。

(这是一个调动孩子已知经验的环节,不仅贴近孩子的生活,还可以让游戏持续下去,让孩子充分体验学习儿歌的乐趣,促进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互动。父母。)

附件:搞笑蚂蚁

蚂蚁来了,快来吃吧。

什么米?黄米。

什么菜?炒蔬菜。

什么筷子?竹筷子。

吃不下去了,退后吧,

哼哼哼哟,开心的搬家。

幼儿园语言课程计划第4部分

活动目标:

1。培养孩子对剪纸的兴趣,引导孩子热爱剪纸民间艺术、欣赏窗饰。

2。培养孩子手部动作的灵活性。

3。了解如何将纸张对折并对角折叠三次。

活动准备:

一些彩色手工纸,每人一把小剪刀,几张图画。

活动流程:

1。欣赏分析:

1)欣赏范华的窗饰作品

示范图:这是什么?你在哪里见过?人们什么时候安装了这些窗花?人们为什么要发布这些内容? (节日,漂亮……)这些窗花是怎么做出来的?你想切割这些窗花吗?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切割一些简单的窗花。

2)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剪窗花,注意制作步骤,剪出各种图案。

将正方形纸沿边对折两次,沿对角线对折两次。用左手的中心点在纸的边缘剪出三角形、半圆形等。也可以将正方形的四个角剪成圆形作品。

2。操作经验:

1)幼儿操作时,老师提醒幼儿用手握住中心点,以免割伤。

2)鼓励孩子剪出不同的图案并进行创新。

3。欣赏分享:

挂起窗饰,集体欣赏,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,感受节日的气氛和成功的喜悦。

老师总结:

主要总结图案的对称性、形状等。以后过年、节假日、婚礼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在上面贴上自己的剪纸。那该有多好啊?